如何化解预制菜信任危机代表委员这样建议

无论接受还是拒绝,预制菜正以“不可逆”的趋势成为现代人饮食生活中的不可忽视存在。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,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超过5000亿元。

然而,尽管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饮食选择,在消费者心中,预制菜安全吗?预制菜有营养吗?“我”购买或食用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?种种信息的不对称,引发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不少疑虑,甚至成为消费维权的热点。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“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”,预制菜名列第四,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,商家使用预制菜未经提前告知,侵犯其知情权。

2024全国期间,多位代表委员就如何化解预制菜的“信任危机”等问题展开讨论,建议建立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保障机制,同时加强科普宣传,让科学跑赢谣言。

不提前告知是普遍现象,法律未明确规定

你知道,你的餐桌上有多少菜品为预制菜吗?这个数据可能是惊人的。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《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》显示,大约85%的预制菜最终从堂食和外卖的渠道流向消费者餐桌。

但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自身买到或吃到的是否为预制菜并不知情。根据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调查显示,78.1%的消费者反映商家使用预制菜未做到提前告知。而且预制菜的标识标签信息不全。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,都并不了解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、菜品分量、生产日期或保质期、菜品价格等基础信息。

对此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提出,要明确规定商家告知方式与告知内容,提升预制菜标签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,加强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的监督检查,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等建议,建立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保障机制。

皮剑龙表示,商家告知方式应完整,告知内容应全面。如可通过店内公告菜单等载体主动告知消费者;当消费者询问时,服务员也应予以告知。商家可通过溯源平台电子告知,同时也应备存纸质版信息。同时结合消费者关注重点,对供应商情况、防腐剂、保质期、营养价值等做加黑加粗标识。

在预制菜的产品标签和信息上,皮剑龙认为应当尽可能详尽,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成分、生产工艺、质量标准等关键内容。“这样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所购买的预制菜的具体信息,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。”皮剑龙说。此外,有关过敏原和添加剂的信息,以及更多关于生产过程和食材源头的信息,应在标签上清晰地标示出来或由商家予以透露,增加产品的透明度和可信任度。

加强信息披露与告知的监督管理,也十分关键。皮剑龙建议,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,对预制菜原料和成品生产、销售、贮存、运输、加工、进出口等环节,尤其是消费者关心的预知菜标识、告知问题,要加强全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,强化执法检查。要设立便捷的消费者投诉渠道: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合作,建立一个高效、便捷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,以便及时响应消费者的问题,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。

安全质量是关键,推动建立国家标准体系

除了信息披露,预制菜要想削减民众对质量的担忧,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,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提高食材质量、加工质量来保证预制菜的品质。

也正因为此,标准先行,加快推进预制菜标准建设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。

在代表委员们看来,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的滞后与缺失,特别是国家标准的缺失,导致行业在原材料追溯、标准化生产和冷链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上难以有效发展,以致出现偷工减料、食材不新鲜以及从业者鱼龙混杂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。

记者也梳理发现,国家层面鼓励“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”,提出“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,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”,但尚无预制菜国家标准。目前,只有江苏、重庆、上海等地出台了预制菜相关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,由于地域限制和缺乏强制性,对行业的实际规范效果十分有限。

皮剑龙建议,国家层面应协调各方,加快制定与出台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。明确预制菜定义、原料条件、生产加工、防腐剂添加、储存运输等关键食品安全标准体系,为预制菜溯源管理、使用告知、标识信息、维权处理提供遵循。

同时,加强健全预制菜行业溯源管理体系。相关部门可运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二维码等智能化手段,完整记录预制菜原料采购、生产加工、储存运输等环节信息,在此基础上搭建“数字、透明、清晰”的预制菜全链路溯源平台;同时,建立多方共治的溯源监督制度,由政府人员、企业人员、人民群众组成,赋予三方监督权和治理权,从而提高溯源成效,降低政府负担。

加大科普宣贯,传递正确信息

作为食品领域“新兴产业”,围绕预制菜的报道解读并不全面,甚至存在虚假、错误、谣言等现象,亦引发代表委员关注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、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提出“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,塑造风清气正环境”的提案。

孙宝国认为,当前预制菜报道解读存在“以偏概全”现象。作为社会快节奏发展、多样化消费、乡村振兴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,预制菜产业化遇到诸多“成长的烦恼”;尤其是出现对其不科学、不客观的报道时,舆情走向没有回归理性,反而“以偏概全”,使得行业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愈发加重。

孙宝国建议,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贯力度。国家层面应梳理、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;鼓励高校、科研机构、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,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、全面的解读;加强开展广泛、深入、持久、多媒体科普宣传,让科学跑赢谣言,让谣言止于智者。


标签: 环保资讯